VR作為一個新興技術多學科交叉集成的產物,它深入到了許多行業應用中。比如城市規劃、旅游景觀、醫學、娛藝教、軍事航天等等?,F在很多喜歡這類數碼產品的人也在選擇入手作為收藏或者娛樂,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VR的最全選購指南。 一、設計與材質 一塊凸透鏡、一張硬紙板和一款充當屏幕的智能手機,最簡單的VR就做成了。大家多把這類眼鏡盒稱作Google Cardboard,但這想法在Google公布前就已存在,只是Google自家的Cardboard套裝最為出名。雖然不是所有的入門級設備都模仿Google,但兼容性與Cardboard不相上下。這意味無論在安卓還是iOS系統,它們都能和VR應用搭配使用。 方法簡單、有趣且價格便宜的Google Cardboard 這些設備由塑料或鋁制成,購買也方便。不過體驗效果有限,只能看看全景視頻。由于明顯的不適感讓人無法長期佩戴,Google干脆在Cardboard設計思路中禁止配頭帶。而Mattel發售的View-Master的塑料感更強,一次至多能看5分鐘。 不太持久的View-Master,一次只有5分鐘 二、前期成本 如果你常參加科技峰會或住在大城市,拿到免費的Google Cardboard便不是難事。許多Google的合作伙伴或經銷商會出品設備,比如Verizon會贈送星際大戰版Cardboard。你也可以買凸透鏡與硬紙板,去Google官網上下載模版DIY。在Google官網上,一副Cardboard定價是15美金,但你也能找到Cardboard的替代品——像是Dodocase和Knox Labs等產品。算上凸透鏡,個性化或特殊材料的價格會高些,但總價多在20到30美金左右。 三、后續花銷 如果你懶得升級設備,又有智能手機,選Google Cardboard就行。只要Google及時更新iOS版Cardboard,iPhone用戶的體驗也不會差。不過,蘋果對VR領域不甚看重,iPhone是否像Gear VR擁有良好體驗?還是未知數。 不過,Cardboard也有劣勢:如果手機年代久遠,Google Cardboard的兼容性就很難說了。體驗可能是松散糟糕的,絕對比不上Gear VR或是更高端的設備。 四、所占空間 并非所有類Google Cardboard式設備都便于攜帶,但最輕巧的依然是Google Cardboard。Cardboard可以輕松拆解放進收納盒中,最小的和眼鏡差不多。太袖珍的Cardboard設備會降低舒適度,沉浸感也受到影響。 五、控制器 作為兼容性良好的Cardboard ,輸入接口是必須的。倒不是說非要有個按鈕,畢竟設備就是紙板加鏡片,讓人感覺能碰到屏幕就行,加按鈕反倒沒有感覺。所以,大部分Cardboard選擇了菜單模式,或用簡單緩慢的動作切換。有些Cardboard app將其合二為一——你可以盯住菜單一兩秒鐘來選中,或是搖頭來改變游戲中的方向。 六、購買難易程度 最簡單的VR設備不但價格最低,使用范圍也最廣。十多款Cardboard正在Google官網售賣,像View-Master Cardboard這樣稍高級的款也已開售。雖然Cardboard頭戴式設備使用壽命較短,但替換很方便。 此外,Cardboard適配app盡管體驗一般,卻隨處可見。Vrse, Jaunt, Ryot, IM360等都支持VR視頻,不少獨立app也在發力。Cardboard現已支持Youtube視頻庫用VR全景視頻播放,大屏電視上體驗VR也不是夢。 現已加入Cardboard套餐的Youtube 一、設計與材質 比起 Google Cardboard,進階款設備的選擇更多。Cardboard 看上去像智能手機殼,但這些手機驅動的設備們,加上了捕捉傳感器、更復雜的內置控制系統、對焦齒輪甚至屏幕。這個檔次中最有名、最復雜的頭戴式設備,當屬三星的Gear VR,Zeiss的VR和French Homido也還不錯。 不像市場上的高低兩個極端,進階款產品的質量與特性差異很大。Gear VR明顯跑在了前面,LG的360 VR在設計和延遲上還存在問題,Homido和Zeiss的設計更像是高端Google Cardboard。 設計別致的LG 360 VR,但離Gear VR還差一截 二、前期成本 如果你想買個配頭帶的VR設備,大概要花費75至125美金。對于Gear VR,溢價是花在軟件優化、控制系統(比Cardboard更佳)及更豐富的應用商店上。不過,這個價格拿下VR One或Homido就有點不值,畢竟他們更像高級Cardboard。不妨期待下LG的360 VR(還處于保密階段),和可能加入攪局的Google 。 只要時機好,免費得Gear VR不是難事:有時三星預售新手機會附贈Gear VR,Best Buy也曾捆綁銷售過。 三、后續花銷 如果你正好要換手機,那入手VR是值得的。Gear VR和LG 360 VR只能同三星、LG的最新旗艦款手機適配。如果Google推出一款非Cardboard的頭戴式設備,大概也只會兼容特定款手機,像是Nexus系列。 Gear VR 與 360 VR:入 VR 約等于換手機, 思路一致 四、允許活動范圍 進階款設備所處的境地,其實有些尷尬。它們易于攜帶,比Google Cardboard佩戴舒適,更有沉浸感。解捆綁線算個問題,但Gear VR已經解決了這一點。比起Cardboard,它們的優勢是交互舒適、移動迅速,但輕微的暈動癥也隨之而來。如果想減緩這種不適,得運用位置跟蹤技術——要感應到頭部的空間信息,而非只是方向轉變。 現在的VR做到這點,還需要外部攝像頭配合。未來,VR設備能用手機的內置攝像頭來定位,不過市場上還沒哪家能做到這點。會是Google嗎?一切還不好說。 五、控制系統 大部分進階款設備都有控制系統。不過Homido或Zeiss的VR One是沒有的,畢竟只是高端Cardboard。LG的VR設置了兩個簡單的按鈕,Gear VR的控制系統最為精巧復雜,配備了一塊觸控板。雖稱不上完美,它已集成了幾種輸入方式,比如滑屏、觸屏或「返回」按鈕。 在技術上,設備能與大多數手機的藍牙手柄配對,并以它為控制系統。但體驗笨重不流暢,還增加攜帶時的負擔。 沒有控制系統的Zeiss VR One 六、購買難易程度 作為第一款消費者VR產品,只要熬過了最開始的火爆期,接下來想買到Gear VR很容易。像Zeiss VR One也已開售。不過,其它設備仍需等待:LG還沒有公布發售時間,Google 出產品也說不定。 現有選擇中,Gear VR算是唯一的非Cardboard類設備。相對復雜的控制設計能讓它駕馭幾百種游戲與應用,視頻軟件Jaunt和VRSE在Google Cardboard和Gear VR上都可以看,三星開發的Milk VR app也提供了更多視頻,比如VR美劇Gone。 盡管Gear VR還在游戲上摸索,但Oculus和三星都把重心壓在這塊,其它VR玩家尚無這種魄力。這些VR游戲略貴于手游,但5到10美金也不算太難接受。 一、設計與材質 實際上,智能手機是無法擁有最佳的VR體驗的。Oculus Rift, Valve和HTC Vive以及索尼PlayStation VR——這三款高端貨都要外接電腦處理器或游戲控制器,才能提供以下功能:動作捕捉、高分辨率屏幕和最佳畫質,佩戴更加舒適,沉浸感更好,也不容易產生暈動癥。不過今年后半年,這三臺設備才能同臺競技。對于早期嘗鮮者而言,價格依舊昂貴,面向對象多為開發者。 Oculus Rift,戴上將是另一個世界 二、前期成本 無論從哪個標準來看,高端設備都價格不菲??纯碠culus Rift吧,售價599美金,配套的動作控制器價格尚未公布。HTC Vive賣799美金,索尼的PlayStation VR現在還一無所知。有趣的是,對Rift和Vive的價格預測與實際相差甚遠——前者被低估,后者被高估。所以猜想PSVR意義不大,但幾百美金肯定還是要的。除了基礎配置,還要包括能升級到PS4畫質的配套設備。這些配件后期肯定會降價,但時間沒人說得準。 三、后續花銷 不是所有人的電腦都配得上高端VR設備。它們雖然也能玩些VR游戲、看看視頻,卻無法達到Rift或是Vive的推薦參數。電影或視頻剪輯人員以及狂熱游戲玩家,這些人的電腦才夠格。所以想有完美體驗,花1000美金買新主機才是真。 如果VR設備與PC捆綁賣,你可能會花得少些。至于PlayStation VR,這筆帳就簡單多了,有PlayStation4游戲機就行。 目標銷量100萬臺的HTC Vive 四、允許活動范圍 戴著四處走動,這是高端VR設備的一大優勢。為做到這一點,Oculus或Sony給設備配上LED燈或其它套件,用外置攝像頭追蹤它們。這種位置追蹤方法極為有效,但你能走動的距離遠近,取決于攝像頭能捕捉的空間大小。PSVR已經能讓你隨便俯身、蹲下或四處走動。而Rift要在多個追蹤攝像頭的幫助下,才能讓你在任意方向走幾步。 與此不同的是,HTC Vive使用激光追蹤系統,讓你能在15X15英尺的空間中任意移動。這是現有攝像頭中,能給到的最大自由空間。當你靠近墻壁,監護系統會開啟攝像頭,把真實情況投射到虛擬場景中作為提醒。 除了準備一塊在空地,這意味著還得裝個高性能電腦。不過,Vive在狹小空間中也能運行,所以房子有點擠,買它也沒問題。 五、控制系統 配套的高端頭戴式設備在視頻游戲上表現更佳,Oculus Rift和PSVR都會頻繁用到游戲手柄。Oculus Rift可兼容Xbox One控制系統,而PSVR有時會調用PS4控制系統。不過真正把這些高端貨區分開的,是強大的動作控制系統,玩VR乒乓或3D繪畫都不在話下。 在這一方面,索尼已推出動作捕捉PSMove,PS4游戲手柄也有追蹤攝像頭的連接帶。Rift和Vive 則使用他們自家控制系統,品質相似。不過發貨時間是個問題:Rift的控制系統肯定在設備后出貨,而Vive只使用HTC和Vavle的系統,不與任何傳統的游戲手柄兼容。 曾經盼PS4 ,現在盼PlayStation VR 六、購買難易程度 四月高端VR設備的重要月份。Oculus Rift將于三月底開始配送,HTC很緊隨其后,打響高端市場第一槍。 不過,許多人可能今年夏天才會收到貨。一方面,Oculus Rift已嚴重缺貨,開始延期交貨,現在訂購要七月交付,預訂電腦捆綁版的可能會早些。另一方面,Vive預售剛開始,庫存尚不清楚。就算登陸實體店,也別指望數量多。 如果看中的是PSVR,戰線就拉得更長了。Sony在GDC大會上提到PSVR可能在今秋發售,有的等了。去年索尼發售了約17款游戲,市面上也有與設備捆綁的免費游戲,比如隨Rift發售的Lucky’s Tale,以及預售會贈送的EVE: Valkyrie。而預購Vive的用戶則能玩到Tilt Brush, Fantastic Contraption和Job Simulator。 有趣的是,各家對于買款VR游戲到底需花費多少,都不肯明說。 你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,也有可能會是一個冤大頭。作為此類產品價格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,所以還是建議靜觀其變,再等一段時間看看,這幾款配套硬件肯定會降價。 |
峰回路轉,這一成語如... <詳情>
《木蘭詩》中的“當窗... <詳情>
lei漢字拼音探索之... <詳情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