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《國境以北是我家》 《國境以北是我家》以玉麥鄉鄉民桑杰曲巴及其女兒卓嘎、央宗為原型,講述了他們半個世紀以來,以放牧為生守護祖國數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的愛國故事。 2、《磊磊的勛章》 《磊磊的勛章》以中國女子柔道隊的男陪練劉磊磊為原型,講述其如何從一位懷揣著冠軍夢的男子柔道運動員,因國家需要而轉變身份,成為國家女子柔道隊男陪練的故事。 《磊磊的勛章》中飾演劉磊磊的正是其本人。他將在劇中本色出演,為我們真實還原一個世界冠軍背后的男人的掙扎、釋懷,以及他的格局、他的理想。而對于《理想照耀中國》而言,讓原型人物擔任主演是從其“真實性”的創作要求,“正能量”的價值引領出發而考量的。相信真實人物樸實、自然的表演狀態將更具感染力,更能打動人心。 3、《春之祭》 《春之祭》以同為“龍華二十四烈士”的蔡博真、伍仲文為原型,講述了這對革命伉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笑對敵人屠刀,將生命定格在革命激流中的感人故事。 4、《青春之歌》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黨員王會悟故事的講述,將紅船精神融入時代脈搏,鼓勵當代青年主動學習、不忘初心,始終牢記黨的重托,用青春譜寫歷史新篇。 5、《希望的方舟》 《希望的方舟》以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顧方舟為原型,通過回溯其臨危受命研發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往事,將功績背后顧方舟的執著、犧牲,以及對祖國的真摯情感娓娓道來,并由此展現老一輩科學家“科學報國”的堅定信仰和奉獻精神。 6、《紐扣》 《紐扣》的故事發生于改革開放初期,講述了年僅19歲的少女章華妹從一個在街邊賣紐扣的小販到成為“中國第一個工商個體戶”并邁向成功的勵志故事。 7、《我們的陣地》 講述了戰場上一個志愿軍戰士的故事,他的名字叫關崇貴。 關崇貴同志牢記守護陣地的使命,有著頑強堅持的精神,是抗美援朝戰場百萬士兵的縮影,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,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,創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。以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核心的抗美援朝精神,是中國人民永遠的精神財富,值得在新時代大力傳承和弘揚。 8、《守護》 故事講述了張爵謙、張人亞父子兩代人守護黨的珍貴資料的紅色傳奇。張人亞同志于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是中國早期黨員之一,1927年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變后,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,在這緊急關頭,張人亞首先想到的是黨的重要文件的安危。在白色恐怖襲擊的威脅下,張人亞不得已將這些重要文件托付給了父親張爵謙保管。父親張爵謙排除萬難,巧用“衣冠冢”的計策守護了這些珍貴資料數十年。 9、《下一個100年》 講述了故宮文物修復師高飛利用3D打印技術修復遼代金屬面具的故事。 人物原型——故宮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館員高飛,《下一個100年》篇章的劇情來源于真人真事。 載于2018年02期《博物院》的文章《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藝結合的金屬文物保護修復研究——以故宮博物院藏遼代金屬面具為例》,就詳細地介紹了這一情況。 10、《抉擇》 《抉擇》以黃埔奇才蔣先云為人物原型,講述了國共兩黨決裂之時,共產黨員堅守初心、永不放棄共產黨籍的故事。 11、《第五十五封信》 《第五十五封信》以革命夫妻陳毅安、李志強為原型人物,回溯了他們為國家舍生取義、守望一生的感人故事。 12、《綠皮車》 《綠皮車》以原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青島客運段7053次列車長趙新華為原型,描述了其在“綠皮車”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麻煩,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完美化解,并給予乘坐列車的村民們幫助與溫暖的故事,由此表現基層共產黨員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奉獻。同時,折射出改革開放對老百姓生活帶來的實惠,以展現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。 13、《天河》 選題《天河》的故事發生在六十年代初的中國河南安陽林縣。“一部林縣志,滿卷旱荒史”。位于現今河南北部、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,地處豫晉冀三省交界處,受氣候、地形及地質條件的影響,曾經的林縣土薄石厚、水源奇缺,歷史上“十年九旱”,水是林縣人的心靈期盼、筑夢源泉,林縣人民世世代代想水、盼水、找水。 14、《我家就在岸上住》 《我家就在岸上住》從一張跨越半個世紀的老照片展開回憶,拍攝照片的記者與照片主人公的再度重逢,娓娓道來,引出了一段動人的軍民魚水情的故事。漫漫渡江路上,成千上萬個顏紅英這樣的百姓堅守家國情懷,不懼生死,劇中顏紅英的家國之情,值得當代青年奮勇學習,讓軍愛民、 民擁軍,軍民魚水情深的精神發揚光大,在新時代續寫出新的篇章。 據悉,《我家就在岸上住》故事發生在渡江戰役前夕,19歲的船家女顏紅英和17歲的顏小妹不顧父親反對,參加渡江戰役支前工作,冒著槍林彈雨運送解放軍戰士橫渡長江。 15、《冰與火》 《冰與火》以孫文海的故事為主線,詳細地講述了從鋼鐵工人到制冰師這一從火到冰的轉型過程。 16、《遠方,不遠》 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、總工程師林鳴為人物原型,講述林鳴在得知1977年恢復高考后,面對命運的感召,毅然放棄穩定的生活,決定要站在全新的起跑線,重新譜寫人生新篇章的勵志故事。 17、《我的烏蘭牧騎》 講述烏蘭牧騎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,幾十年如一日扎根生活沃土,為牧民送去文藝演出和黨的關懷,被牧民親切地稱為“我的烏蘭牧騎“的故事。 18、《真理的味道》 講述了著名教育家、語言學家、翻譯家陳望道不負眾望翻譯出《共產黨宣言》,從而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能夠直接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精髓,堅定了他們追求共產主義的信念,給當時腐朽黑暗的中國社會引入了火種,引導無數革命者走上翻身解放的希望之路的故事。 19、《信號》 《信號》以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為創作靈感,講述主人公王中耀在大學期間率領三人科研小組以創新的膽魄、超前的眼光探索出全數字化快速捕獲與信號接收技術方案,攻克技術瓶頸的熱血故事。 20、《時光列車》 講述高速動車組技術專家何秀英為了鞏固國家基建,研究出性能最佳的高速列車,不惜犧牲家庭與個人生活,數次錯過女兒成長的關鍵時刻;在強烈的使命感引領下,不論嚴寒酷暑,她凡事親力親為,克服身體上的病痛和心里對家人的思念,以艱苦奮斗的超越精神建設出“復興號”的感人故事。 21、《八妹》 故事講述了合唱團老師童英帶著孩子們去到紅軍紀念館,緬懷“中國現代少年英雄”張錦輝用歌聲宣傳革命精神,為革命犧牲的感人故事。《八妹》的原型是革命烈士張錦輝,她出生于1915年,因熱情而又富有鼓動力的歌聲被群眾親切地成為“紅色小歌仙”。之后在堂兄張鼎丞的影響與幫助下,小小年紀的她義無反顧地走向革命的道路,最后為心中的正義英勇就義,犧牲時年僅15歲。 22、《一家人》 《一家人》以排雷英雄、時代楷模杜富國的妹妹、湄潭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杜富佳為創作原型,詳細地講述了她在大哥杜富國的英雄精神影響下,舍棄了一家人團圓的時光,兩次遞交援助武漢的請戰書,跟隨援鄂醫療隊奔赴抗疫前線,始終堅守自己的崗位,用身處危險的“逆行”換取更多人平安的故事。 23、《烈性》 講述了“地雷戰之父”熊大縝放棄赴德留學的機會,從事烈性炸藥等技術研究工作的故事。 |
2007年日歷詳解2... <詳情>
精衛填海打1生肖會是... <詳情>
課外書摘抄的魅力與精... <詳情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