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煎中藥效果最好用具篇 1.容器?以砂鍋、瓦罐、陶罐為好,搪瓷罐次之,這些容器導熱均勻、熱力緩和、保溫性強、水分蒸發慢,忌用銅鍋、鐵鍋、鋁鍋。鐵化學性質不穩定, 在煎煮過程中可與中藥所含多種成分, 如鞣質、油脂、生物堿、蒽醌類、香豆素等發生反應。銅器煎藥在煎出液中可檢出微量銅離子, 某些藥物還可與銅生成堿式碳酸銅。鋁鍋不耐強酸、強堿。 2.煎藥用水?古時曾用長流水、井水、雨水、泉水、米泔水等煎煮。現在多用自來水、井水、蒸餾水等,不建議使用礦泉水,因金屬離子易與中藥中的生物堿、鞣酸等發生反應。自來水含氯,氯是較強的氧化劑易與多種有機物發生反應,建議將自來水燒開放涼再煎藥。 流程篇 1.浸泡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,出售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制,煎煮前沒必要淘洗。如淘洗會將炮制輔料洗掉,或使水溶性成分丟失影響療效。如的確覺得草藥有些臟,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,切勿浸泡沖洗,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,影響中藥療效。 一般用冷水浸泡。浸泡時間要根據藥材性質而定,葉、莖類藥材為主的組方,可浸泡30分鐘;根、根莖、種子、果實、礦石、化石、貝殼類為主的組方,可浸泡60分鐘。夏季氣溫高,浸泡時間不宜過長。 2.煎煮 火候:“武火”火力猛,火勢急,溫度上升快,水分蒸發多;“文火”火力弱,火勢緩,溫度變化不大,水分蒸發緩慢。一般用武火加熱至沸騰后改用文火,保持微沸狀態,利于有效成分溶出。 次數:一煎煎出率大約為30%,二煎為40%~50%,2次合并可得70%~80%,而三煎、四煎僅占10%~20%。所以一般煎藥兩煎就可達到治療效果,基本不用第三煎。末煎應將藥渣擠壓,使藥渣內藥液殘留量減至最少。 時間:一般藥品一煎20分鐘~30分鐘,二煎15分鐘~20分鐘;滋補藥一煎30分鐘~35分鐘,二煎20分鐘~25分鐘,如需三煎則煮沸后煎15分鐘;感冒藥和芳香性藥品一煎15分鐘~20分鐘,二煎10分鐘~15分鐘。 將兩次或三次煎液混合后分兩次服用,每次約200毫升。 3.特殊煎法 煎藥代水法:即將一劑藥中劑量大的草藥另行煎熬, 棄渣取湯, 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藥。 分煎合汁法:即將需水量大的與小的藥物分煎, 各濾出其汁, 再混合煎熬濃縮。 多汁濃縮法:即將藥合在一起煎, 煎2次~3次, 將每次煎取300毫升左右的藥汁濾掉雜質混合在一起續煎, 濃縮至300毫升左右服用。需注意的是, 煎藥時不宜頻頻加水。 4.需單獨處理的草藥 包括先煎藥、后下藥、包煎藥、另煎藥、貴重藥,需烊化和沖服藥等。 先煎:先煎的目的是增加藥物溶解度, 降低藥物毒性, 充分發揮療效。礦石類、貝殼類、角甲類藥物, 因質地堅硬,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,有毒藥物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目的。另外,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、藏青果、火麻仁只有先煎、久煎才有效。先煎藥需要在一煎煎煮前,先煮30分鐘~60分鐘,再放入群藥一起煎煮。 后下:后下的目的是減少揮發油的損耗,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壞。氣味芳香、含揮發油多的藥物,不宜久煎的藥物, 如鉤藤、番瀉葉、薄荷、豆蔻、砂仁等均應后下,后下藥需在一煎煎好前5分鐘~10分鐘放入。 包煎:花粉類、細小種子類、藥物細粉等易浮于水面,含淀粉、黏液較多的藥物, 煎煮中易粘鍋糊,旋覆花等因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,引起咳嗽,這些藥都需包煎,即紗布包好與其他藥物入砂鍋中同煎。 烊化沖入:一些膠類或糖類, 如阿膠、龜板膠、鹿角膠、飴糖等,黏性大,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后,沖入湯液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。 煎湯代水: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如絲瓜絡、灶心土、金錢草、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, 將所得藥汁去滓后再煎他藥。 溶化:如芒硝、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。 另煎:一些貴重藥物,如人參、西洋參、鹿茸等均可以另煎, 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。 生汁兌入:如鮮生地汁、梨汁、姜汁、竹瀝等, 不宜入煎,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。 |
摩詰詩人,這一稱謂在... <詳情>
男生叫女生小妮子背后... <詳情>